都在说「见证历史」,你真的了解熔断历史吗?
最近,受疫情和油价崩盘影响,美股市场十天内一连熔断四次。熔断不仅没有阻挡跌势,还加剧了市场的恐慌。更有段子手说:“美股还差三个熔断,才能体会到八熔八耻”。(注:美股在1997年10月曾熔断了一次。)
很多人由此联想到中国2016年1月那一次匆匆而来又迅速夭折的中国熔断尝试。当时很多专家说:橘生淮南则为橘,生于淮北则为枳,中国制度改革不能生搬硬套西方国家的经验。
熔断机制,取的名字非常形象。就像我们每家每户都有的保险丝,如果电量超负荷,保险丝就会熔断,切断电源,保证用电安全。熔断机制,也是我们股市的“断路器”,设立的目的原本是为了防范系统性风险,给市场多一点冷静的时间,避免恐慌情绪蔓延,防止大规模股价下跌。从最近美股的表现看来,熔断制度似乎在淮南也没有结出好果子。
到底熔断机制有没有用呢?我们先来回忆一下,熔断机制在中国的实施效果。
1. 中国的熔断历史
2015年,A股发生了股灾。为了救市,抑制市场过度波动,我国监管层参考美股市场,推出了“熔断机制”,规定:自2016年1月起,大盘只要跌到5%,就暂停交易15分钟,再次开盘以后,如果继续下跌到7%,全天就暂停交易。
结果,2016年1月4日,也即熔断机制实施的第一个交易日,因为人民币汇率下跌、宏观形势乏力,大股东和高管减持锁定期临近等多方面的原因,A股开盘就急挫了4%。大家知道只要跌到5%,就会触及熔断线,交易就会被强制暂停,因此纷纷抢在跌至5%之前卖出。于是,市场就加速下滑,迅速触及熔断。
就像一个屋子里的人正在打群架,吵的天翻地覆。突然停电了,屋子里黑漆漆的,也没有人说话,那是多么诡异的场景?在这寂静且漫长的15分钟里,每位投资人的内心将是多么的波涛汹涌,百转千回。本来犹豫着要不要抄底买入的人,也决定继续观望。市场上充斥着卖方,却少有人接盘。所以,暂停15分钟之后,市场迅速下滑。仅仅6分钟,沪深300指数就跌至7%,A股市场提前了整整一个半小时收市。
接下来几天,类似的情形重复上演,熔断成了A股新常态。我记得当时同事们开玩笑说:真羡慕国内的同行们,可以只用上半天班。
市场是人的市场,人又受情绪影响。在连续下跌的氛围里,大家会产生“世界末日”的感觉。好在,我国政府反应及时、变化迅速。新政策只实施了4天,就被监管层叫停了。